NEWS
时间:2021-03-24 16:15:29 来源: 作者: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经过五年建设,“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的正式公布,拉开了首轮建设成效评价的序幕,对未来建设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流是世界范围内的一流。《评价办法》提出探索建设成效国际比较,科学合理确定相关领域的世界一流标杆,综合考察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全球同类院校可比领域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表现。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全球高等教育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大学要站在世界地图前思考办学定位,以更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一流意味着引领,不仅要在科学技术上实现引领,也要在思想文化上实现引领。“双一流”建设及其成效评价工作从总体上引导一流大学广泛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更鼓励建设高校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拥有更高的办学视野,敢于在全球发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声音。
世界一流要以中国特色为前提。《评价办法》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必须体现深厚的文化自信,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高度,展示鲜明的中国特色。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大学也只有在服务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才能成就一流的高度。一流大学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育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要坚定办学自信,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评价办法》遵循“一流目标,关注内涵建设”原则,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内涵建设牵引。一流大学不仅要在可比性指标上表现优异,更要在内涵建设上下足功夫。《大学》开篇就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内涵式发展就是要“知止”,有所为、有所不为。校园空间不是无限的,师生规模也不是无限的。项目不是越多越好,经费不是越多越好,论文不是越多越好。只有选择内涵式发展才能做出品位来,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不可持续,不可能真正提升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教育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大学要更加关注长远目标,做真正有价值、有长远意义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一流大学应该永远把教书育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初心不忘、静心育人。一流大学必须在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始终肩负传承文化的使命,从文化坚守中获得浑厚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追求卓越的持续过程。对一流的追求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要不断对自身发展提出更高标准,在创新中持续进步。一流大学不是一个永恒的称号,其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历史的经验表明,世界高等教育的版图随着世界经济社会格局的演变而不断重塑。一流大学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历史机遇,始终保持自强奋进的姿态,在传承中变革、在创新中成长。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的大学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大学要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主动对标一流,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断增强办学实力,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