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18-08-15 12:52:52 来源: 作者:
咱东北老早年是很开放的地方,在鸦片战争前这里就跟一个欧洲国家开战,而且还打赢了。近代以来,俄日两个列强带着先进的工业文明侵入东北,同时也将他们背后的欧美文化植入这片黑土。如今能透视出东北国际化基因的东西,除了老车站、大教堂,就剩下全国人民喜听乐闻的、嘎咕的、赶劲儿的东北话了。
1920年,瞿秋白赴苏联旅行途径哈尔滨,发现“全哈书铺,买不出一本整本的《庄子》。”但是“上上下下都能说几句‘洋泾浜’的俄国语 ——哈尔滨人叫做毛子话。”那时的哈尔滨还流传一段顺口溜:
一到中国街,满街毛子调。
握手鲁嘎包,都拉时气好。
来了个戈比旦,开着马神车,
搂着个玛达姆,喝着沃德克。
奶油斯米旦,列巴大面包,
水桶喂得罗,兰波电灯泡。
戈兰自来水,笆篱子蹲者,
没钱喊涅肚,好是哈拉少。
日俄战后,日本人大量涌入南满地区的大连、安东、奉天等城市,尤其是日商借着南满铁路不断渗透,与当地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日语的普及也更迫切。有些地方官看清这种趋势,积极推广日语学习,也是帮助民众谋求生计。谁想到伪满洲国建立后,日语被强行摆到与汉语同等的地位,一种叫做“协和语”的东西在东北流行起来,现在的东北话里依然有迹可寻。
下列这些东北话里的名词就是受了俄日文化的入侵,成为东北普通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土味儿洋话,有些至今还通行不衰。
1.马葫芦
我老弟日本留学回来,跟我讲他弄明白了一个词的来历:马葫芦。东北人管下水井叫马葫芦,管下水井盖叫马葫芦盖。这个词是从日本来的,日语发音man-ho-ru,是日本开发东北的时候带来的现代化的城市排水设施,也就有了东北人熟悉的马葫芦。我听他念那个日语就觉得这个词好耳熟,不就是英文的manhole吗?日本人的排水系统不也是从欧美那里学来的吗?这一下就把马葫芦这个词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于是我俩兴奋地多喝了几杯。
2.布拉吉
上小学时,女生们穿着漂亮的布拉吉,跳皮筋,踢口袋。男生们在一旁笑话“面袋子没底儿。”真滴!一个带花的大面袋子,从头上往下一套,用猴皮筋在腰间一勒,妥妥地了。这么漂亮、实用又简单的装束是俄罗斯人从北边带过来的,在那个年代也算是欧陆时尚。
3.腕匣子
大学时上经济地理课,老师考我们辽宁各地方言,他问我们“腕匣子”是啥?在座的大连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衬衫!”大连在东北真是个特别的城市,都建国了它还归外国人管,战前的日本地图上,这里标注的是大日本帝国的关东州。所以大连话里有很多日语成分,比如这个腕匣子,日语发音wai-sha-tsu,其实来自英文white shirt。
4.唛咕
给一家企业做宣传片,审片的老领导跟我说,“你把那个唛咕(mà gu)放这儿。”旁边的助理看我一头雾水,就解释:“唛咕是东北土话,就是LOGO的意思。”说真滴,这话可不土,它的词源是英文mark,商标的意思,被日本人借用来,读作ma-ku,被“协和”的东北老百姓也跟着念唛咕。现在,能说出唛咕这词的都得是骨灰级的东北人。
5.大列巴
去哈尔滨出差,回来必须带秋林的大列巴。对于东北人来说,大列巴就是大列巴,绝对不是面包。我们现在街面上的面包都是经过中国人改造的甜点心,而大列巴是像馒头和发糕一样当主食吃的正经干粮。但是,当你跨过黑龙江去俄罗斯那边吃过人家的大列巴以后,你的口味准会再上一个台阶。
6.笆篱子
小时候听爷爷说过一句土话,叫“蹲笆篱子”,意思就是蹲班房。我那时认为“笆篱子”一定是农村的监狱,用篱笆当墙。如今搞明白了,这词其实挺洋气的,是俄语警察或警局的意思。早些年像哈尔滨这样的城市,社会治安都是由俄国人负责的,老百姓都会用东北俄语管警察局叫笆篱子。再往前摸,俄国的警察制度是从西欧学来到,所以这词最早是法语的policier。看见没,别以为东北话土,上三辈都能扒到法兰西去。
7.水瘪
东北天冷,有时候光靠暖气都不行,还得灌上一个水瘪。水瘪怎么来的?有人说是日本人发明的,最早是铜做的。这名词又是怎么来的?我突然想到瘪拉搭这个词,是俄语炉子的意思,也是俄国人带给东北的新鲜玩意儿。过去的老东北人管炉子就叫瘪拉搭,而灌了热水当炉子用的玩意儿,就叫水瘪拉搭吧!水瘪可能就这么诞生了。现在大家都用轻便的热水袋了,水瘪这玩意儿慢慢都会流到古玩市场去。
8.嘎斯
在东北有句话用来夸赞姑爷,说他“没少给老丈人家扛嘎斯罐。”嘎斯就是我们每天必备的煤气,对东北的小孩来说,我们更熟悉“嘎斯粑粑”,那是一款在没有电游时代的可爱玩具。嘎斯这词有可能来自日语,也有可能来自俄语,因为东北话与它们的发音都差不多。不管俄语、日语、东北话,它们统统都来自英语的g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