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 电话:+86-0000-00000
  • QQ:987654321
  • 邮箱:987654321@qq.com
  • 联系人:王小姐

“互联网+”语境下外语教育的学科内涵与范式转型


时间:2019-11-14 21:41:09  来源:  作者:

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迄今为止对人类文明影响最深远的科学技术事件之一。在“互联网+”语境下,教育技术不仅推动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而且改变了外语教育学科的内涵,促进了学科范式的转型。
以人为本的教学伦理贯穿始终
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使外语教育的学科内涵由传统的三维上升为四维——语言、课程、技术、人共同构成了外语教育的学科内涵,并在相互作用中建构了外语教育的四维学科生态网络。
外语既是异域文化的文字符号,也承载着相应的文学、文化和文明;既是外语教师的工作对象,也是工作媒介;既是学生的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媒介;既是课程内涵,也是技术的内容,课程和技术只有与学科联姻,才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外语课程和技术的融合体现在方方面面。线上、线下课程形式的呼应,课前、课中、课后课程阶段的衔接,隐形、显性课程形态的互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课程实现方式的普及,都是技术和课程深度融合的产物,这些新兴课程的理念和运行方式都昭示着语言教育未来的发展走向和基本图景。
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已经超越了辅助教学、支持学习等工具价值,它将深度作用于外语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与外语课程有机融合,改变甚至颠覆教学方法,同时将为人类了解语言、认识语言、学习语言、使用语言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技术成为弥漫在现代外语教育生态中的空气,改变并影响外语教育的学科内涵和学科范式。
教师和学生在外语教育中既是主体,也是目的;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技术如何革新,以人为本的教学伦理始终无法撼动。相反,技术的进步和革新更加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能动作用和人文价值。人文情怀、人文取向、人文唤醒是“互联网+”时代外语教育人文价值的重要内涵和实现方式。
范式转型涉及多方面
自20世纪60年代托马斯·库恩提出范式的概念以来,这一概念被广泛用于描写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征。“互联网+”语境下,外语教育学科范式在逻辑基础、师生角色、技术角色、技术伦理、时空范畴等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转型。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期,技术的应用逻辑表现为辅助外语教学与优化学习效果。在语言教育和技术的生态融合时期,技术已经融入课程和教学过程,运用技术实施学科教学的知识——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PACK)已经整合进入外语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外语教师重要的能力素养。学生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素养也被纳入学生能力素养的范畴。信息技术也深刻改变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方式,技术应用逻辑从应用辅助变为深度整合。
传统技术环境下,技术的功能主要在于辅助教学,师生的角色主要表现为技术的使用者。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整合,技术本身已成为由语言、课程、资源、教法、学生、教师、技术等构成的教学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在这一共同体中,学生和教师既应用技术,也被技术塑造和影响,技术不仅辅助和支持师生的教学行为,而且启迪和培养着他们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对语言教育的功能由外在辅助转变为内在驱动。技术不仅驱动了外语教学中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课程运行方式的变革,也驱动了课程实现策略的转型。线上线下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资源利用、开发与共享,作业发布与互评,语言测试与评价,自主学习,教师培训,情景体验、互动交流、分享参与、交流互动等都与技术驱动息息相关。
技术在提供强大的工具支持和应用便利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技术理性的泛滥及人文精神的流失。自技术问世之日起,技术环境下教育的人文补偿就成为烦扰教育学科的伦理困境。“互联网+”时代,作为技术发明者和使用者的人无疑应该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学生、教育工作者等都应警惕过度技术化带来的技术理性泛滥,唤醒和激活承载文字、文学、文化和文明价值的外语学科的人文价值,为冰冷的技术时代注入一股温情的人文气息。
“互联网+”语境下,慕课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直接消解了传统教育观中现场教学和班级教学两大形态,使教育时间、空间和受众都空前开放,也使教育变成了一种可持续消费的开放资源;微课则改变了沿袭多年的课堂教学经典组织方式,使课堂教学碎片化、去现场化;翻转课堂则更像是传统课堂教学和技术融合教学的杂合形态,代表了两种范式之间的一种过渡策略。时间和空间两大变量的开放,对外语教育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颠覆性的。
后方法将成为“互联网+”语境下外语教育学科的方法论范式。由于技术对教学时间、空间、受众、资源等方面的全面重组,方法论范式的变革将成为外语教育学科不可逆转的趋势。与以往规范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效果等变革诉求不同,“互联网+”语境下的后方法教学将在“语言—课程—技术—人”四维学科内涵之间寻求平衡和优化组合方案,破解经典方法论的教学范式和操作流程,在“教师赋权”和“学生赋能”双重理念下,寻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术应用的深度契合和应用创新。后方法时代的方法将超越方法论时代对方法的规范和应用,消解反方法时代对方法的破解和融合,追求对方法的超越和创新。在方法论嬗变的这一历程中,技术将成为显示度最高、贡献率最大的影响变量之一。
学科互动从交叉走向协同
学科互动与互鉴是现代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外语教育技术学就是语言学、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等交叉融合产生的学科形态。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外语教育学科谱系中,哲学、语言学、文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都会与外语教育学科协同发展。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将会为外语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语言哲学观照和教育伦理指导;语言学、文学、文化学为外语教育学科提供学科知识(CK)支持,使该学科获得丰满立体的学科知识内涵;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则提供教育学知识(PK)输入;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则提供了学科教育技术知识(TPACK)支持。各个学科将在互动、互通、互鉴的基础上协同发展,共同建构“互联网+”时代异彩纷呈的学科图景。
“互联网+”语境下,技术不仅由学科工具上升为学科内涵,丰富并拓展了外语教育的学科生态网络,而且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技术使用者、学科方法论等共同构成了教学共同体,促进外语学科时空的延展和开放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互鉴与融通,引起学科范式的深刻变革。
 

电话:+86-0000-00000
邮箱:987654321@qq.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Copyright © www.yaxin868.com 最新登录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111111号